《金刚经》原文(鸠摩罗什译本):“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第三品“大乘正宗分”)“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 《金刚经》原文(鸠摩罗什译本):“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第三品“大乘正宗分”)“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第十四品“离相寂灭分”)
- 传统四相为“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对自我、他人、群体、寿命的执着)。经中强调菩萨应离此四相。
2. 核心概念解析
(1)“四相”的含义
- 我相:对“自我”的执着(认为有独立、恒常的“我”存在)。
- 人相:对“他人”的分别(强调“我”与“他”的对立)。
- 众生相:对生命形态的差别执取(如人、动物等分类)。
- 寿者相:对时间延续的贪着(追求长生、畏惧死亡等)。佛教认为,四相是众生烦恼的根源,破除四相方能证悟空性。
(2)“离一切相”的深意
《金刚经》主张“无住生心”——不执着于任何现象(相),包括对“佛”的概念、对“修行”的执着。所谓“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经文第六品),最终连“离相”的念头也不可执取,方是真解脱。
3. 为何是《金刚经》名句?
- 破执纲领:此句直指佛教“无我”“空性”的核心,破除对一切概念的固化认知。
- 修行标准:定义菩萨道的根本——若执着四相,即便行善积德,仍非真正菩萨。
- 文化影响:此句常被引用为“放下执着”的终极智慧,影响禅宗、哲学乃至现代心理学。
4. 扩展:如何理解“离相”的实践?
- 世俗应用:面对成败、爱憎时,观照其“如梦幻泡影”,减少执取带来的痛苦。
- 修行深义:离相并非否定现象,而是看透现象的缘起性(如《心经》“色即是空”)。
- 终极超越:连“离相”的念头也放下,方契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第十品)的境界。
总结
您引用的句子混合了《金刚经》的核心思想与后世诠释,其精神与经文一致,但具体表述需回归原文。若深入修学,可结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第五品)、“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第六品)等名句,完整理解“离相”的般若智慧。
Comments (0)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