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这个字来自“人”的“需” ,两个合起来成为儒。易经或训诂对儒字的起源有什么说法吗关于“儒”字的起源和构
胡适在《说儒》中认为,商周时期的“儒”是殷遗民中主持丧葬礼仪的教士,其职能与“需”(斋戒沐浴)密切相关。
“儒”这个字来自“人”的“需” ,两个合起来成为儒。易经或训诂对儒字的起源有什么说法吗
关于“儒”字的起源和构形,历代学者确实从训诂学和《易经》角度提出了多种解释,其中“人”与“需”组合的说法尤为著名。以下是几种主要观点及其依据:
1. 《说文解字》的经典解释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明确将“儒”拆解为“从人,需声”的形声字,并释其本义为“术士之称”:
“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许慎认为“儒”与“柔”相关(声训),指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民的学者。但未直接联系《易经》。
2. 《易经·需卦》的关联
清代学者如段玉裁、阮元等进一步将“儒”与《易经·需卦》联系起来:
- 需卦象征“等待”与“柔顺”:《需卦》卦象为“乾下坎上”(䷄),乾为天,坎为云雨,象征云气上于天,需待降雨。引申为君子需耐心等待、以柔克刚。汉代郑玄注《需卦》时提到:“需者,须也,言君子待时而后动。”这种“柔顺守待”的态度与儒家提倡的“谦逊”“中庸”相契合。
- “需”即“儒”:清代阮元在《性命古训》中提出:“‘需’即‘儒’,需卦之象即儒者之道。”认为儒者的行为方式与需卦的“待时守柔”一致。
3. 甲骨文与早期字形的争议
现代学者通过甲骨文和金文研究,对“儒”的起源提出新解:
- “需”本义可能与沐浴有关:甲骨文中“需”字形像人沐浴(⿰人⿱而水),或与祭祀前的斋戒仪式相关。章太炎在《原儒》中推测,早期的“儒”可能是主持礼仪的术士,需沐浴净身以示虔诚。
- “儒”的职业渊源:胡适在《说儒》中认为,商周时期的“儒”是殷遗民中主持丧葬礼仪的教士,其职能与“需”(斋戒沐浴)密切相关。
4. 训诂学的综合观点
综合来看,“儒”字的构形和起源存在两重核心:
- 形声字:从人(表示职业),需声(兼表意)。
- 表意关联:若依《易经》,“需”体现儒家的处世哲学(待时守柔);若依甲骨文,“需”反映儒者的宗教职能(斋戒礼仪)。
结语
“儒”字从“人”从“需”的构形,既可能反映儒家思想与《需卦》的哲学联系(后世附会),也可能源于早期儒者与礼仪斋戒的实践(字源本义)。汉代以后的学者更倾向将儒家价值观与《易经》结合,而现代古文字学则注重从甲骨文中寻找更原始的线索。两种视角各有依据,共同丰富了“儒”的文化内涵。
Comments (0)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