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金丝雀从小被关在笼子里,严格履行主人的规定:
“每天歌唱三次,每次一刻钟;饮水只啄左边的水槽;跳跃不超过第三根横杆。”
它觉得笼子里安全舒适,很享受这种生活。
多年后主人去世,金丝雀饥火烧肠,慌乱中发现原来笼门一直没锁。
它跌跌撞撞冲向天空,却忘了怎样飞翔,骤然坠落。
这是寓言《笼中鸟的规则》讲述的故事,从这只金丝雀身上,你有没有看到自己的影子?
起初被规矩约束,不敢越雷池一步。
后来逐渐安于现状,把自己困在狭小的空间内,最终错过了无限的精彩和可能性。
你的很多行为,并不是发自内心,而是囿于规则。
其实,规则是人为的,学会变通,才能掌握更高级的生存技能,体验更丰富的生活乐趣。
规则是工具,而非束缚的牢笼
网友@麦冬上大学时,花高额学费挤进“热门专业”,毕业后才发现,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好不容易找到工作,多年来他一直谨小慎微,遇事先问规定、看流程、请示领导。
后来,市场竞争加剧,公司急需创新型人才拓展业务,同事们纷纷学习编程和自动化。
麦冬却认为,自己的方法是经过多年检验的,新方法不靠谱。他仍然坚持人工检测、手写记录。
他还觉得论资排辈,完成既定指标就可以了,没必要跟年轻人一块儿折腾。
谁知,后来公司优化岗位结构,麦冬因技能落后逐渐被边缘化。
思维固化,不懂得转变,只能在原地打转,最后成了革新的牺牲品。
正如心理学家唐映红所说的:
“人类的‘保守’倾向有利于在熟悉的环境中取得更高的认知效率,但一旦环境发生变化,这种倾向就可能反转成为劣势。”
规则并非一成不变的金科玉律,若一味墨守成规,就会像“刻舟求剑”中的楚人,大费周章却毫无意义。
生活中的你,是不是也经常被各种规则所困扰?
为了有份稳定的工作,就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职业;
觉得年龄大了,就急着找了个并不心动的结婚对象;
害怕他人说三道四,就跟随大流沿先人的老路子走。
你担心出错不敢尝试新事物,或者不想成为异类而压抑自己,觉得只有老老实实按规则来,才够稳妥。
可一旦遇到突发状况就惊慌失措,觉得自己不正常。
越是安分守己就越焦虑,失去了原本的自由和快乐。
实际上,大部分规则并不会让你活得更好,而是为了让你服从秩序。
表面上,我们赢得了“守纪”、“靠谱”的人设,但同时也丧失了思考力和创造力,成为一台按部就班的机器。
真正的突破,往往在于“不合规矩”
斯坦福大学有个著名实验,叫做“到箱子外面去思考”。
教授给每个学生发了5美元,要求他们用两小时去赚更多的钱。
有人用这5美元购进一些小商品,卖了赚差价。
也有人没用这5美元,而是去做家教、给创业公司做咨询,赚到一两百美元。
还有人直接给猎头公司演讲,招聘斯坦福大学的学生,最后收获650美元。
实验证明,很多人被规则所困,如同封锁在箱子中。
但如果以全新的视角去审视,你会发现规则只不过是自我束缚。
跳出“箱子”,别有洞天。
《醒来的女性》一书中,米拉的经历令人动容。
30岁的米拉,从小就接受着贤良淑德的教育,父母对她的愿望是能够嫁个好人家。
于是,她草草步入了一场婚姻,成为一名全职主妇。努力地自我修剪,不再读书,藏起文学梦,抹去所有的棱角。
可米拉的付出,在丈夫眼里似乎一文不值,经常对她恶语相加。
为了周围人眼里的“幸福生活”,米拉一再忍耐,最终却换来丈夫的背叛。
离婚后的米拉一无所有,但经过这次教训她决定重新寻找人生方向。
她拼命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居然拿到了哈佛的录取通知书。
她这才意识到生活其实还有很多可能性,不应该让外界的“规则”把自己禁锢。
所谓: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没有什么亘古不变的传统,只有僵化不变的认知。
许多规则并非不可打破,重要的是分清哪些值得遵守,哪些需要革新。
人生短短几十载,最要紧的是把自己活明白。
真正的幸福,往往就出现在“不合规矩”的那一刻。
少给自己设立一些禁区,接受一些意外的发生,并学会用一种新的视角去定义这些事情。
懂规则、敢于超越规则,才能在千丝万缕中找到最优解,创造出最适合自己的模式。
生存的秘诀:打破规则,灵活变通
知乎上有个提问,发人深省:
“这个社会遵守规则的人吃亏,不守规则的人反而得利,那么我们到底该不该守规矩?”
高赞回答是这么说的:
“得利的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违反规则,而是具备适应变化的能力。”
一个人面临的最大风险,不是变化本身,而是用昨天的规则应对今天的课题。
适时调整意识,培养弹性适应力,就是武装自己的秘籍。
这里,跟朋友们分享几点心得:
1)规则之外先立心
你是不是习惯以这些指令为准绳:“必须”、“应该”、“一定要”。
觉得不这么做,就会不安、怕惹麻烦。
殊不知,真正让你痛苦的,就是一直活在特定的框架里。
因为有些“铁律”不见得适合你 ,你过成什么样,别人也根本毫不在意。
老农懂得看天播种,不拘泥历书规定;匠人懂得因材施艺,不囿于既定工序。
你要明白内心真正的需求,有自己的判断力,根据情况来调整行为。
2)培养“双轨思维”
十年前,我们靠书本提升认知;
五年前,我们靠信息了解外界;
现如今要知道,掌握规则迭代的方向,才是改变生活、实现突破的契机。
保持开放的心态,心存敬畏而不盲从,让规则真正服务于人。
一方面,洞察规则的底层逻辑。区分哪些是必须遵守的底线,哪些有可以变通的空间。
另一方面,采用安全区突破法。思考更好的方案,适当修正自己的行为,逐步扩大心理舒适区。
3)将复杂问题简化
《道德经》有曰:“大道至简,大音希声。”
有时候,最有效的解决方法恰恰是最简单、最不被常规认可的那一个。
把问题简化,反而一切都将迎刃而解。
没有扳手,便用钳子代替;没有星斗,便以萤火为灯。
删繁就简,方能看清本质;去伪存真,才可轻装而行。
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最直接的答案,而不是最“得体”的标准。
回归生活的本质,清醒而自洽,踏实也轻盈。
韦慧晓的人生经历,主打一个“不守规矩”。
她放弃深圳华为百万年薪,辞职考研。
她去西藏支教、到北京当奥运会志愿者、赴比利时参加中欧青年交流活动。
在34岁时自荐入伍,在45岁时成为首位执掌主力战舰的女舰长。
谁说“女性不能当船长”、“35岁难就业”?
只要“跳出箱子”,你会发现有太多惊喜等你去开启。
都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但方中隐圆、圆内藏方,不正是与世界和谐相处的魅力所在吗?
生活瞬息万变,愿我们都能在规则和变通之间找到平衡点,开辟出属于自己的新路子。
Comments (0)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