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要认识创业,真的要好好去读这本《认识创业》。这位是蒂蒙斯,他是在哈佛大学拿的工商管理博士,业界都称他为“创业教育之父”,可惜62岁去世。这位是斯皮内利,他的合作者,他现在是巴布森商学院担任院长。巴布森商学院是一所聚焦创业教育的大学,规模很小,连续30年在创业教育这个领域的排名全球第一。
蒂蒙斯提出非常有名的模型,他专门把创业者画在下面,然后上面是团队、机会和资源,团队、机会、资源相互匹配。我觉得这个模型对于理解和认识创业的重要性,不亚于从管理职能的角度来理解管理的重要性。管理是科学,也是艺术。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艺术很难学,管理职能构成的过程模型,回答了管理工作要干什么,这样就容易被大家传播。
创业从狭义上说是创建新企业、新组织,那么稍微广义的是开拓新事业。我比较喜欢哈佛大学的史蒂文森教授在1980年代对创业的定义,这个定义对创业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创业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开发机会并创造价值的过程。
我们的团队基于我们的理解和同行学者对于创业的定义,把创业理解为是一种机制,大家可以想市场机制更多是竞争,竞争更多的是横向之间的比,横向对比可以变成比、学、赶、帮、超,也可能形成羡慕嫉妒恨。创业是自我超越的一种机制,这种机制会带来更多的正能量。
讨论到创业,毫无疑问,我们要去关注创业者,因为创业者才是创业活动主体。经常有媒体朋友让我给创业者下个定义,我说不出来,如果要列举创业者的特征,也许这一张PPT都列不下。
比如,有人说创业者特别执着,有人说胆大,敢冒险,有人说特别自信,自信到了都可能自恋了。后来我就说,很难从某个领域,或者某个角度来定义创业者,我觉得创业者就是一群不安分的人,比如在学生时期,他/她不是三好学生,可能是“调皮捣蛋”的同学,可能是比较独特的,不安于现状谋求改变的人,这是我认为是创业者的最典型的特征。
但是创业不是这样,创业者他开始也有了目标,但是目标并不是固定的,也不会说那么执着的就按照这个目标做,他会不断的修正,不断的修正,可能有一个愿景,行动是在不断的修正的,最后可能达成是另外一个目的,所以,克里斯滕森说计划对于创业来讲,是用来学习的,而不是用来矫正行动偏差的。
从创业者身上以及他们行动当中学到了很多让我特别敬佩的品质,比如说,创业者的学习欲望都很强,学习是创业者的刚需。为什么?因为创业者不断面临新问题,甚至有人说创业者没有老朋友,要不断地结交新朋友。
第二个是,对机会的警觉和成就的欲望。
第三个,我特别喜欢创业导向,创业导向有三个维度,创新、风险承担和超前行动。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拿这三个维度来检查我们的行为是不是有一定的创新性,是不是能做一点新的事情,做一点不同的或者别人也做但我们能做得更好的,这都是创新;在可承担损失范围内大胆的尝试,这就是风险承担,它绝对不是赌徒性的冒险;行动快,为啥行动快?不快,机会就没了。
第四,他们一旦成功就会感恩,向外归因;面对挫折失败,向内去归因,去反省。这种到年底总结,我们就看看打工的和创业者的年底总结,是不一样的,这是不是一种美好的品质。
第五,善于利用资源。大家都说创业是白手起家,就是你没有资源。有很多资源可以拿资源换资源,他干嘛要创业?没有资源,为什么能干成事儿?很简单,用别人的资源做事。他为什么能够用别人资源做事?因为他有很大的想法,他想变不可能为可能,在他身上投资,一旦成功有巨大的回报。他有企业家精神,他把这些资源去撬动那些物质的资源,这是善于用别人的资源做事,我把它叫创造性整合资源,这是非常好的,谁的资源也不是绝对充足的。
第六,具有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
最后,让我们回到新的机遇上,机遇也可以理解成就是一种机会。机会有多重定义,但不管是哪一种定义,机会不可能从一开始就变成创业机会,需要经历一个过程。
大多数的消费者、用户也不知道他到底需要什么,大家有没有同感?我问大家一个小的问题,大家都在网上网购,你看到那么多图像,看到那么多好评、差评来进行判断,再去做出购买决策,按道理讲退货率应该很低,但实际低还是高了?可以想想这个问题,进一步理解,其实真是很多人并不知道我到底需要什么,所以需要测试,而不是调查。
在我们的《创业管理》教材中,也把这个过程详细的做了解析。如何看待机会,或者今天大的变局中有什么机会?这是PEST,大家都很熟悉,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用于环境分析。
第一个,从大的环境,首先看的应该是社会,比如说人口老龄化的问题,00后早都入职了等等,我们看到了市场边界似乎是非常模糊,但为什么现在地区性的差异却非常大?大家不妨多想一想。
第二个,当然更加应该重视的是技术,我觉得技术驱动的机会是今天谁都绕不开,我们人类适应社会变化能力,很长时间都是比科技进步的速度快,但现在我们落后了,大家认同吗?这个是交叉点在哪?
比如说,现在大数据、万物互联、消费互联网、平台、生态都很热,这些现实背后是什么?是大数据。数据被联结到一起,联结就会产生新的组合,有资源的联结的广度才大,而有钱的才能开展数据分析计算等等,所以,大公司开始变得非常热了。
请大家关注大企业,特别是平台企业,科技企业,关注大企业的新型多元化,为什么?以前大家讨论创业机会要从社会中去找,现在请大家注意,很多机会会更多的集中在大公司。比如说今天新生的就业形态——直播,不少新的就业形态本身就是机会,它是创业和就业一体,它更多是一个团队在完成。
当然,永远要关注年轻人,关注政府政策,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大家看看风能这些新能源、电动汽车都能感受到。不管怎样,我觉得创业机会总是存在的,创业也会继续,但我想提醒大家不同时代的变化。
前两天我在网络看到一条对张一鸣的评论,挺有意思。说张一鸣并不是一位典型的创业者,他不喜欢聊他的公司未来是否上市,他是一个自由纯粹的冒险家。你是否同意呢?人们对于创业分成两大类型,一个叫做生存型创业,你不创业没有别的办法;一个叫机会型创业,我打工也行,但是我要实现自我价值,我要证明能行,创业是因为机会驱动的。你们想想张一鸣和字节跳动公司,他的创业是其中哪一类,还是一种新的类型?不妨做一个小的思考。
Comments (0)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