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说,人这一辈子,就活那么几个瞬间。
于苏明娟而言,自己手握铅笔、在课堂上被定格的那一瞬,命运的齿轮就开始转动。
藏在照片背后的,是一段辛酸的故事。
1983年,苏明娟出生在安徽金寨县的张湾村。
金寨,既是革命老区,也是出了名的贫困县。
而养育着两个孩子的苏明娟家,更是榜上有名的贫困户。
苏明娟一直记得,有次弟弟没吃饱饭,想喝桌上的一碗粥。
妈妈告诉他们那是给小猪仔的,为了防止被偷吃,还撒了米糠。
只是,饿极了的弟弟,却趁妈妈不注意,硬生生把米糠吹开,偷喝了一口。
你看,对于年少的他们而言,吃顿饱饭,其实都是奢侈的事儿,别说是读书了。
但苏明娟的父母,却还是靠着起早贪黑种地、砍柴,在几个月里攒下了100元,把苏明娟送进了学校。
山村小学的教学条件,算不上好。
苏明娟记得,那时候的教室又矮又破,就连玻璃也是碎的,冬天风更是呼呼地吹,满是冻疮的手只要一伸出来,就被刺得生疼。
只是,苏明娟和身边的小伙伴都不觉得辛苦,在他们眼里,能读书就总是幸运的。
因为只有这条路,能让他们摆脱贫穷的命运。
苏明娟(右二)和同学们在上学路上
更幸运的是一个叫解海龙的摄影师的出现。
1991年5月的一天,来自北京的解海龙走到了金寨县。
那之前,他已经有长达一年的时间,在中国各个村寨走访,记录希望工程的实况。
来到张湾小学时,苏明娟那充满了渴望与求知欲的眼神,一下子就打动了他。
所以,解海龙停下了,苏明娟再次抬头时,他迅速摁下了快门。
后来,解海龙将这张图连同其他2000余张贫困地区教育的图片,一同交给了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
次年,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便将这些照片全部公开给了媒体。
因为那双灵动的大眼睛,这张照片就成了希望工程的logo,苏明娟也成为希望工程的代言人。
不久之后,一篇名为《渴望读书的“大眼睛”》的文章,还成功入选小学语文四年级课本。
就这样,苏明娟因为一张照片彻底改变了命运。
Comments (0)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