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照片,让很多爱心人士看到了无数个“苏明娟”的困境。
照片刊出后8个月,希望工程就收到了1亿元的捐款,很多像苏明娟一样的孩子重新回到了课堂。
而作为当事人,苏明娟受到的善意也更为“定向”。
9个大学生,为小姑娘筹集了100块钱,苏明娟用这些钱交了那学期的学费。
一对来自大连的老夫妻,拿出了他们仅有的退休金,叮嘱苏明娟安心上学,无需为钱担心。
一位来自天津的老人,不仅寄钱,逢年过节还会给苏明娟寄去糖果和生活用品。
一个名叫李万的先生,更是把这场捐助变成了持久战,每个学期,都会给苏明娟寄去100元的学费。
……
而到了苏明娟上初中的时候,原先破败不堪的张湾小学已经建起了一栋3层的教学楼,甚至还为孩子们配备了电脑。
只是,照片带给苏明娟的,不仅仅是上学的机会,还有超乎她想象的关注与争议。
她走红后,各路媒体的采访接连不断,甚至各路爱心人士翻山越岭就为了看她一眼。
这不仅占据了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间接导致了她在中考时发挥失常。
虽然她还是被金寨高中所录取,耳边的嘈杂声却越来越大。
不够成熟的小女孩,应对压力的办法,竟然是逃学。
父亲得知后,第一次冲她发了火。
好在,懂她的人也很多,在老师和摄影师解海龙的劝导下,苏明娟重新回到了课堂。
那一刻,她才更深切地感受到,父亲虽然是文盲,却从骨子里教她要自强。
所以,他即使从牙缝里省钱,也要送她去读书。
正所谓“人穷,志不能穷”。
而她对逆天改命的渴望,自然也不能被一时的情绪击溃。
她渐渐开始承担起“大眼睛”背后的责任,不仅重新找到了求学的动力,也在自己的努力下,考上了安徽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专业。
她明白,唯有自己立得住,才能承载得了大家的善意。
苏父对她的影响,不仅有志向,还有原则。
父亲常常对她说:“我们得到的帮助已经足够了,多的钱我们不能要。”
所以,自初中开始,他们就会将剩余的捐款原路折返,或者转赠给希望工程。
他们明白,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与其独享命运的厚待,不如让更多人去改善生活、改变命运。
Comments (0)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