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玛特(POP MART)的故事1. 创始人背景:王宁籍贯与出生:王宁(Alan Wong),1987年出生于河南省新乡市
泡泡玛特(POP MART)的故事
泡泡玛特(POP MART)的故事
1. 创始人背景:王宁
- 籍贯与出生:王宁(Alan Wong),1987年出生于河南省新乡市(并非郑州市)。
- 教育背景:毕业于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主修广告学。
- 创业初心:在大学期间,他就展现出创业精神,开过格子铺(一种微型的零售租赁模式)、拍过毕业纪念册。毕业后曾在北京的一家教育公司工作,但很快又重燃创业想法。
2. 早期阶段:艰难的零售初创期(2010-2015)
- 成立:2010年,王宁在北京中关村欧美汇购物中心开了第一家泡泡玛特门店。
- 最初模式:当时的泡泡玛特只是一个普通的潮流杂货零售商,类似于“潮流版的名创优品”,销售玩具、文具、饰品、服装等多种产品,来自各个品牌。
- 经营困境:这种模式缺乏核心竞争力,增长缓慢,甚至一度亏损。在2015年之前,公司的发展并不顺利,王宁为此见了许多投资人,但常常被拒绝。
3. 关键转折点:发现Molly,All in 盲盒(2016)
这是泡泡玛特从一家普通零售店蜕变为商业巨头的决定性时刻。
- 数据洞察:王宁团队发现,一款来自日本的开箱玩具(Sonny Angel)虽然只占门店面积的5%,却贡献了惊人的30%的销售额。这让他们看到了潮流玩具的巨大潜力。
- 寻找独家IP:他们通过社交媒体询问粉丝“除了Sonny Angel还喜欢什么?”,一个名为Molly的嘟嘴小女孩形象多次被提到。
- 签下Molly:王宁果断飞往香港,找到了Molly的创作者、知名玩具设计师Kenny Wong(王信明),并成功签下了Molly的独家版权。这款有着湖绿色眼睛和倔强表情的娃娃,成为了泡泡玛特的“超级IP”。
- 引入“盲盒”机制:泡泡玛特将潮流玩具(潮玩)与盲盒(Blind Box) 这种销售形式完美结合。盲盒:消费者在购买时并不知道里面具体是哪一款产品,只有拆开后才能“揭晓谜底”。一个系列通常有12个左右的基础款和1个极难抽中的“隐藏款”。
- 心理驱动:这种模式精准地抓住了年轻消费者的收藏欲、博彩心理、社交分享欲和情感慰藉需求。收集一整套、抽到隐藏款成为了一种风潮,并在社交媒体上引爆话题。
4. 爆炸式增长与上市(2017-2020)
- 构建IP矩阵:在Molly成功后,泡泡玛特迅速扩展了IP库,包括与众多设计师合作推出自有IP(如DIMOO、SKULLPANDA)、独家IP(如Pucky)以及非独家IP合作。
- 全渠道销售:建立了庞大的线下零售店、机器人商店(自动售货机)、线上小程序、天猫旗舰店等销售网络,极大方便了消费者购买和“抽盒”。
- 上市:2020年12月11日,泡泡玛特在国际配售超购近50倍、港股公开发售超购约356倍的火爆情况下,正式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股票代码:09992.HK)。
- 高光时刻:上市首日,泡泡玛特市值就突破1000亿港元。作为创始人兼CEO的王宁,持股近50%,其身价一度超过500亿人民币,一跃成为国内排名前列的年轻富豪。但他从未成为“首富”,距离当时中国首富(如钟睒睒、马云等)的数千亿身价还有很大差距。
5. 挑战与现状
- IP依赖风险:过度依赖Molly等头部IP的风险逐渐显现,需要不断打造新的爆款。
- 股价波动:上市后股价经历过山车,从高点回落,反映了市场对其增长可持续性和估值水平的担忧。
- 竞争加剧:盲盒模式被快速复制,众多竞争对手入局,行业变得内卷。
- 监管风险:盲盒的“博彩”性质引发了监管部门的关注,要求规范经营,防止过度营销对未成年人造成不良影响。
- 寻求新增长点:泡泡玛特正在积极出海(开拓海外市场)、发展乐园业务(类似迪士尼的路径)、投资艺术和影视领域,试图从一个玩具公司升级为一个真正的“娱乐帝国”。
总结
泡泡玛特的故事是一个精彩的商业模式创新案例。王宁和他的团队并非技术的发明者,而是敏锐的洞察者和整合者:
- 他们发现了“潮流玩具”这个小众市场的巨大潜力。
- 他们用“盲盒”这种销售模式将其包装,极大地放大了其吸引力。
- 他们通过构建IP矩阵和全渠道网络,将一个好点子做成了一个大生意。
所以,虽然“郑州年轻人靠卖玩具成首富”的说法不准确,但“河南新乡年轻人王宁通过打造泡泡玛特盲盒帝国,成为百亿级富豪” 这个故事是真实且极具传奇色彩的,是中国新消费领域的代表性故事之一。
Comments (0)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