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圣人无情早起读书,当看到下面这段话时,对圣人的“处世之道”又有所感悟。圣人,有人之形,无人之
天地不仁,圣人无情
天地不仁,圣人无情
早起读书,当看到下面这段话时,对圣人的“处世之道”又有所感悟。圣人,有人之形,无人之情;与人群居,却远离是非。
原文:“有人之形,无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于人;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眇乎小哉,所以属于人也;謷乎大哉,独成其天。”——《庄子·德充符》
相较于圣人,常人则恰恰相反:往往因为“人之常情”,是非不断。两者差别背后,原因何在?两方面因素决定,一是离人(情)的远近,二是离天(理)的远近。
- 人欲多,天理少,为凡人;
- 人欲少,天理多,为贤人;
- 人欲灭,天理存,近圣人。
- 回到现实,人如果有大爱,人生就会更通透、自在;人若纠缠于现实中具体人与事的是是非非,生活则会充满压抑、烦恼。人只有让自己更“大”一点、再“大”一点,才能逐渐感悟到天地之大、人生之妙。大无可大,如天地之大。
- 多年以来,我也一直在思考“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所蕴含的深意。直到最近,有了新的感悟:
- 万物皆由天地所育,怎么能说“天地不仁”?那是真正的“大仁”。
- 但天地不会纠缠于芸芸众生的是是非非,“以万物为刍狗”——任其争斗、自生自灭,一视同仁。
- 圣人的“无情”,与天地的“不仁”,完全相通。这也许就是大道所在。
- 至于我们凡人,所能学习的,便是:在人欲和天理的天平上,不断减码和加码。即使不能成贤、成圣,至少可以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大写的人。从而,不枉来这世间走一遭,不枉在这浩瀚宇宙停留片刻!
Comments (0)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