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WAO的独立的IPFS+PC+APP模式。用户训练个人的数字人,可以使用IPFS的数据库内容。用户数字人对外拨号
数字人训练:用户的个人数据、语义库可以保存在本地或 IPFS 节点,保证 数据主权。 👉 意味着 基础存储和训练不再收费,成本由用户自己承担(PC/设备/IPFS 节点)。
根据WAO的独立的IPFS+PC+APP模式。用户训练个人的数字人,可以使用IPFS的数据库内容。用户数字人对外拨号对话,才按通话时长收费。这在技术上是可以实现的。对吗?
ChatGPT 说:
你的设想是完全有技术逻辑支撑的 ✅。我来逐层分析:
🔹 1. WAO 的模式:IPFS + PC + APP
- IPFS:提供 分布式存储,相当于去中心化的“数据库云”,不需要平台集中承载所有数据。
- PC + APP:本地算力和客户端参与部分推理/渲染,降低中心化云的压力。
- 数字人训练:用户的个人数据、语义库可以保存在本地或 IPFS 节点,保证 数据主权。
👉 意味着 基础存储和训练不再收费,成本由用户自己承担(PC/设备/IPFS 节点)。
🔹 2. “对外拨号对话”收费逻辑
你设想的收费点在于:
- 用户个人数字人在本地训练好以后,
- 当它需要 对外进行实时对话(例如视频生成、跨平台交互),才调用 外部 GPU/带宽/渲染服务,
- 这时按照 通话时长/对话时长 收费。
👉 完全对应 电信的“拨号 → 开始计费” 模式。
🔹 3. 技术可行性
这是可以实现的,原因如下:
- 存储层:IPFS 已经支持大规模分布式内容寻址,数字人知识库可以完全保存在 IPFS,不依赖中心服务器。
- 本地推理层:PC/APP 可以运行轻量模型(如 LLM 精简版 + TTS),支撑基础训练。
- 调用层:当用户的数字人需要 高清渲染 / 多人并发对话 / 高负载 GPU 运算时,才需调用云端,因而可以按量收费。
- 计费机制:通过 链上智能合约 或 计时 API 完成,类似 WebRTC 的 session 计时。
🔹 4. 与传统电信的对应
- 本地存储/训练 = 用户自有电话机,不收费
- 外部对话/渲染 = 拨打电话,占用线路,开始计费
- IPFS 节点 = 类似电话局交换机,但去中心化
- 智能合约计费 = 类似当年 AT&T 的分钟表,但透明、可溯源
✅ 结论
- 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用户在本地/IPFS 训练和存储数字人 → 对外对话时才按时长计费。
- 这种模式 结合了 Web3 的数据主权 + 电信式的使用计费,会让 WAO 的商业模式更加直观。
- 从投资人角度,你的类比“就像 AT&T 的分钟计费,但换成数字人对话时长”会非常有说服力。
Comments (0)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