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揉此穴,一辈子远离心梗!
人体的气血经络恰似那永不停歇、奔腾向前的河流,唯有维持其畅通无阻的状态,方可充分润泽脏腑,保障各个器官能够有条不紊地正常运转。
一旦出现血液淤积、停滞不前,血管也遭遇阻塞的状况,就如同原本顺畅流淌的河流突然被巨石、泥沙堵住,水流变得混乱无序。此时,各种健康问题便会如影随形般接踵而来,极有可能引发脑中风、冠心病这类严重威胁生命的疾病,给健康亮起刺眼的红灯!
中医里早有“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精辟论断。这简简单单的八个字,却深刻地揭示了气血经络通畅与否与身体健康之间的紧密联系。所以,我们务必对此予以高度重视,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全力保持气血经络的畅通无阻,为身体健康筑牢坚实的防线。
血液若出现淤滞情况,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疾病,具体表现如下:
- 倘若脑部出现血液淤滞,脑部的血管就容易形成血栓,进而导致脑血栓的生成,影响大脑正常功能。
- 要是肺部血液发生淤滞,血液的正常流动受阻,就极有可能引发肺栓塞,威胁肺部健康。
- 当心脏部位出现血液淤滞时,心脏的供血会受到影响,从而引发心绞痛、心肌梗塞等一系列问题。
- 而下肢血液淤滞,会使得下肢静脉的血液回流不畅,最终导致静脉血栓的形成。
在上述这些因血液淤滞引发的病症里,心脏部位的血液淤滞情况最为危急严重。像冠心病、心绞痛、胸痹等常见病症,大多都是心脏血液循环不通畅所造成的。心脏血液循环本身就容易存在湿气积聚、血液淤滞的状况,此时若再受到寒邪侵袭、情绪过于激动、饮食不节制或者过度劳累等因素的影响,都会进一步加重血液循环不畅的问题,进而出现中医所说的心痛症状。
心脏血液循环不畅,症状较轻时可能只是引发心绞痛,而一旦病情严重,就可能导致心肌梗塞,甚至直接危及生命安全。
有两个超实用的方法能让血管保持畅通,这对我们追求长寿可是有着极大的助力呢!
从中医的视角来看,轻轻转动身体的两个部位,就能有效缓解血管阻塞的状况,让全身的主要经络畅通无阻,起到活血化瘀、促进气血良好循环的显著效果。
1. 转动手腕:助力气血循环,预防堵塞
手腕可是手三阴经和手三阳经交汇穿行的重要区域,这里分布着众多关键穴位,像太渊穴、列缺穴、大陵穴、内关穴、神门穴、通里穴、阳溪穴等等。
刺激手腕区域,就相当于同时刺激了这六条经络,其刺激效果能够传导至全身各处,进而促进气血循环,让血管保持畅通、经络得以舒缓。
例如:太渊穴具有补充肺气的功效,对于缓解咳嗽症状有一定作用;列缺穴能够活血利水,有助于缓解颈椎病带来的不适;大陵穴和内关穴可以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神门穴有镇静安神的作用,能缓解失眠问题;通里穴则能缓解头痛、心悸等症状。
其中,按揉内关穴对心脏还有特别的保护作用。内关穴位于手腕内侧,当手掌向上时,它在腕第一横纹上2寸,两条筋之间的凹陷处。按揉内关穴能够促进心脏的血液循环,缓解心绞痛等症状。
具体的按揉方法是:用拇指按压内关穴,力度要适中,每次按压持续10 - 15秒钟,每天按揉2 - 3次,可以选择在早晨起床后、午饭后和晚上临睡前进行。
2. 转动脚踝:加速血液流动,避免淤血
脚踝是全身距离心脏较远的位置之一,这里的血液循环一旦不畅,就容易引发脚踝淤血、水肿等问题。而转动脚踝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有效防止淤血的产生。
转动脚踝的方法很简单:坐在椅子上,抬起双脚,以脚尖画圈的方式转动脚踝,顺时针和逆时针各转动10 - 15次,同样可以在早晨起床后、午饭后和晚上临睡前进行。
除此之外,保持适度的运动量、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以及维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也是保持血管畅通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适当开展一些有氧运动,比如散步、跑步、游泳等,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脏功能。在饮食上,要控制盐分的摄入,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像蔬菜、水果、全谷类等,同时要避免过量饮食和暴饮暴食。保持良好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和承受过大的压力,对心血管健康也十分有益。
总之,保持血管畅通对于心血管健康至关重要。适当转动手腕和脚踝,再结合适度的运动、合理的饮食以及良好的情绪管理,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和缓解心脑血管疾病。
Comments (0)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