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学者托尼·瓦格纳在《教育大未来》中警告,培养“标准答案”学生的工厂模式已然失效。本书揭示了从“玩耍”到“使命”的创新者黄金路径,指导父母和教育者成为智慧园丁,帮助孩子在AI时代赢得真正的未来。给与更详细的介绍
ChatGPT 说:
Tony Wagner 简介



托尼 瓦格纳是美国知名的教育改革专家、创新教育研究者。曾在 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哈佛教育研究生院)担任“变革领导组”(Change Leadership Group)共同主任,也曾担任哈佛创新实验室(Harvard Innovation Lab)“创新教育研究员”职务。 Tony Wagner+2Knowledge at Wharton+2
他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快速变化、全球化、人工智能时代,传统以“标准答案”“考试分数”为中心的学校教育模式为何难以满足未来人才所需,以及父母、教育者、学校应如何转型,帮助孩子具备“创新能力”“使命感”“自我驱动”这些关键素养。
下面,我将从几个维度给你做一个 更为详细 的介绍(书中很多观点也适用于父母和教育者在 AI 时代帮助孩子成长):
一、警示:传统“工厂式”“标准答案”教育模式为何失效
瓦格纳指出,我们当下许多学校仍沿用工业时代设计的“教→测→答/记忆→再测”的流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标准化考试衡量学习、教师供给“标准答案”。而这种模式在知识爆炸、科技进步、全球竞争、人工智能快速替代重复性劳动的时代,已经难以为继。
- 他提出“全球成就差距”(Global Achievement Gap)概念:即便是“好学校”,也在教授和考核的内容与学生未来所需技能之间存在巨大差距。 gse.harvard.edu+1
- 他指出,21 世纪工作、生活、学习要求的并非只是“知道某个结论”或“记住标准答案”,而是如何思考、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合作、如何适应变化。 World Economic Forum+1
- 在人工智能日益能完成“标准答案”“自动判断”“重复任务”的今天,孩子如果只是做“标准答案学生”,容易被淘汰;相反,具备“创造”“洞察”“使命”“反馈–修正–再试”的能力才更具竞争力。
对家长/教育者的启示:警醒我们应从“教孩子记住”“考孩子答对”转向“教孩子思考”“引导孩子发现”“支持孩子创造”。孩子成长路径不再只是“好成绩→好大学→好工作”,而是“玩耍/探索→热情/兴趣→使命/贡献”。
二、创新者成长黄金路径:从“玩耍”到“热情”,再到“使命”
在他后续著作 Creating Innovators: The Making of Young People Who Will Change the World(2012)中,瓦格纳更明确地勾勒出一条“创新者成长”的路径:Play(玩耍)→Passion(热情)→Purpose(使命)。 Tony Wagner+1 以下是路径细化:
- 玩耍 (Play) :从儿童早期的“发现式”“探索式”“无设限”玩耍开始,不只是“做练习题”“刷题”,而是给予孩子自主探索、试错、建构、拆解、组合的空间。瓦格纳发现,很多后来成为创新者的年轻人,在小时候都经历过“没有太多玩具电池化/没有严格设定答案”“较多自由探索时间”的阶段。 chrisbowerbank.com
- 热情 (Passion) :当孩子通过玩耍发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或许是科技、或许是艺术、或许是社会问题),他们会投入“做这个事情本身”的驱动力。热情驱动他们持续练习、反复尝试、承受失败、积累经验。瓦格纳强调:热情比单纯分数/排名更能推动长期成就。 Mommy Maestra
- 使命 (Purpose) :当热情进一步内化,并且与「我能为世界/他人做些什么」相连接,就生成了使命感。也就是说,创新者不仅是为“我能做什么”“我能赚多少钱”,而是“我为何做”“我如何贡献”。瓦格纳指出:在创新驱动经济时代,这一点尤为重要。 Knowledge at Wharton
给父母/教育者的建议:
- 给孩子更多“自由玩耍”“探索时间”,不要将所有时间都塞满“补习”“练习题”。
- 鼓励孩子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不只是追求“好成绩”“全国排名”,而是追问“我喜欢做什么”“我愿意为谁/为什么做”。
- 引导孩子思考:兴趣到热情之后,是不是有一个更大的「为什么」——我做这件事的意义是什么?我希望这件事对他人/世界产生什么影响?
- 在教育/家庭环境中,为失败留空间:创新需要试错,失败不是终点而是学习的一环。
三、教育者与家长角色转型:成为“智慧园丁”
瓦格纳强调,家长和教育者不应再是“知识搬运工”“答案传递者”,而应是“引导者”“陪伴者”“合作者”。他常用“园丁”的比喻:不是将孩子塑造成某种预设模子,而是创造合适的土壤、给足水分、给予养分,然后让孩子自己生长、开花。
关键做法包括:
- 提供探索式/项目式的学习体验:例如跨学科问题解决、小组协作、真实世界任务,而不仅仅是课本知识和选择题。 12min Blog
- 激发内在动力:减少过度依赖外在激励(如排名、分数、奖状),而更多让孩子因为“做这个事情本身”而兴奋。瓦格纳指出:创新者往往是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驱动的。 谷歌图书
- 鼓励合作与失败容忍:创新不是孤军奋战,而是网络协作。在学校文化中,应允许试错、允许失败、强调「从失败中学习」而不是只惩罚。 威斯康星州学校董事协会
- 从“标准答案”转向“真实问题”:教育者应设计真实、开放式的问题,让学生自己问、自己探、自己解决。做到不是“你学会这章内容”,而是“你会怎样运用这章内容/改造它”。
- 家长作为伙伴而非控制者:家长角色也应从“督促孩子做题”“纠错”“设定人生路径”转变成“观察孩子兴趣”“提供资源”“鼓励孩子冒险”“支持孩子从失败中成长”。
四、在 AI 时代特别要关注的三大能力
虽然瓦格纳的主要著作早于当前生成式 AI (如 ChatGPT)广泛普及的时代,但其关于“创新”,“使命感”“问题解决”等的观点,对 AI 时代的孩子教育更具前瞻性。以下三项能力尤其关键:
- 批判性思维+问题提出能力:机器可以回答很多“标准问题”“标准答案”,但真正价值在于:“我能否提出一个有意义的新问题?我能否判断机器/算法的答案是否靠谱?我能否在答案之外做出判断?”瓦格纳早在《全球成就差距》中就将“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solving”为关键能力。 World Economic Forum+1
- 合作跨界+创新能力:未来工作往往不是“单打独斗+标准流程”,而是“跨领域团队”“网络协作”“快速适应”。瓦格纳强调“collaboration across networks and leading by influence”作为关键技能。 World Economic Forum
- 使命感+自我驱动能力:AI 替代了许多重复性/规则明确的任务,但“为什么做”“做给谁看”“做出什么影响”依然是人类独有的维度。瓦格纳所强调的“热情→使命”路径,正是帮助孩子在 AI 时代不被淡化、自我被动,而能主动创造价值。
因此,在帮孩子准备“赢得未来”方面,不仅要关注成绩,更要关注上述能力的培养。
五、书中几个结构亮点(以便你更系统地理解)
- 在《全球成就差距》(The Global Achievement Gap)中,瓦格纳提出了学校目前应转向和仍偏差的内容:他将学校视为“旧世界”(Old World of School)与“新世界”(New World of Work)之间存在鸿沟。 亚马逊
- 他列出了“21 世纪生存技能”(Seven Survival Skills)包括:批判性思考、合作、适应能力、自主意识、信息分析、沟通、好奇和想象。 World Economic Forum+1
- 在《Creating Innovators》中,他通过对多位青年创新者的访谈,归纳出“玩耍-热情-使命”模型,并对父母、教师、雇主三种角色提出了具体建议。 谷歌图书
六、如果家长/教育者想运用,可以实践的三个步骤
- 创造“探索环境”:给孩子安排一些非结构化的时间/资源,让他们自己选题、自己做、小试错。例如:提供一些开放式项目(“你想到的问题是什么?你能做一个模型/方案吗?”)而不仅是“老师给题目你做”。
- 关注孩子的兴趣与热情:观察孩子在什么时候“自发投入”“忘记时间”,是什么让他们兴奋起来?将这视为“热情的种子”,并通过资源、引导帮他们扩展。
- 连结“使命”与“做法”:当孩子对某个方向有兴趣后,鼓励他们思考“我做这个,是为了什么/给谁看?”比如做一个环保小项目、社区服务小方案、科技+艺术创造。让孩子感受“我做的事情是真实有意义的”,从而提升内在驱动。
如果你愿意,我也可以帮你整理这本书(或瓦格纳近期文章)中专门针对 AI 时代、或如何在中国/华语教育环境落地的实践建议。你想先从哪个方面入手?
您说:
你整理这本书(或瓦格纳近期文章)中专门针对 AI 时代、或如何在中国/华语教育环境落地的实践建议。
ChatGPT 说:
以下是我整理的,依据 Tony Wagner(托尼·瓦格纳)近期文章及演讲中,特别面向 AI 时代/或可在中国/华语教育环境落地的实践建议。你可以把它当作供家长、教育者、学校参考的「行动清单+思考维度」。
一、针对 AI 时代的关键转向
在其 “Rethinking Education for the Innovation Era” 等演讲中,瓦格纳明确指出我们所处的不是知识时代(knowledge economy),而是创新时代(innovation era)。 Tony Wagner+3Pioneer+3NAESP+3 基于此,他提出下列几个转向建议:
1. 从“知道”转向“能做”
- 他强调:「世界已不再关心我们的学生知道多少,而是他们能用所知做什么」。 Pioneer+1
- 所以教育、家长应更关注能力(skills)、思维方式(mindsets)以及实践(doing)——尤其是在 AI 能够替代大量记忆性/标准答案性任务的背景下。
- 落地建议(对中国/华语环境): 在课堂或家庭中设计「开放式任务」而不仅只是练习题,比如:“你能用这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一个对社区有益的小方案吗?” 鼓励孩子/学生保存「作品集」或「项目记录」,证明“我做了什么”“我发现了什么”“我改进了什么”,而不仅是“我得了多少分”。瓦格纳也提到数字作品集(digital portfolio)重要。 Pioneer+1
2. 从“标准答案”模式转向“创造与发现”模式
- 瓦格纳指出传统学校教育中有五大矛盾:个体 vs 协作、学科孤立 vs 跨学科、顺从 vs 主动、错误惩罚 vs 拥抱失败、外在奖励 vs 内在驱动。 Pioneer+1
- 在 AI 时代,标准化、单一答案、死记硬背这些模式愈发不适用。教育应给孩子允许“问问题”“试错”“再迭代”的空间。
- 落地建议: 学校或家长可设定「失败可容、改进可期」的机制:例如一个小课题允许改两次、改三次,最后展示“我第 1 次做法”、“我第 2 次改进”的过程。 打破完全以分数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在项目、探究学习中给予“进步”“思考”“协作”“创新”的评价维度。
3. 强化「热情(Passion)+使命感(Purpose)」培养
- 瓦格纳多次强调:真正的创新者不是先被“好成绩”驱动,而是先有“玩耍/探索”(Play)→发现“兴趣”→发展“热情”→最终与“使命”连接(“我为什么做”“我能为谁做”)这种路径。 Tony Wagner+1
- 在 AI 时代,这点更重要:因为机器可做很多“知识任务”,但“热情、自我驱动、使命感”仍是人类优势。
- 落地建议: 家长和教师应鼓励孩子花时间做「自己选择的、自主的、小规模但真实的探究」:例如:孩子对环保、机器人、历史、艺术有兴趣,就给他/她做一个小课题、自主研究。 帮助孩子思考:我的兴趣除了“我喜欢”之外,还有没有“我能为谁做”“我做这件事带来什么变化”。例如:“我做这个机器人,不只是因为它好玩,我能让老年人也能用到它。” 在学校课程中,加入「使命项目」或服务学习(service-learning)模块:让孩子不仅解决课本问题,还去解决“社区/社会问题”。
二、在中国/华语教育环境落地的特别建议
考虑到中国或华语教育环境(高功课负荷、强调考试成绩、家长期望高、课后辅导普遍)的一些特点,以下是瓦格纳观点在这一环境下的适配与建议:
1. 给「探索/自由玩耍」留出空间
- 瓦格纳提到,很多后来成为创新者的年轻人,在童年时期拥有较多“自由探索”、“玩耍”的时间。 Tony Wagner
- 在华语教育环境中,课业压力、补习负担重是常态。建议: 家长帮孩子预留「非功课/非补习」的固定时间,每周或每天,让孩子自己“探索”“玩耍”——可以是拆解旧物、编程、画画、做模型、写日记、互联网查资料。 学校或老师可设计“探索课”或“兴趣课”作为正课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时间都用在练习题上。
2. 重视「跨学科/协作/真实问题」而不仅“题海战术”
- 瓦格纳提倡跨学科、协作学习、真实世界问题导向,而不是学科孤立、个别学生被动做题。 Pioneer+1
- 对应建议: 家长可引导孩子做一个小型项目:例如“设计一个环保方案”“结合数学+科学+美术+社会调查”。家长和老师可以不是直接给答案,而与孩子一起探究:我们先找问题、然后查资料、做模型、讨论、展示。 学校可尝试“项目式学习”(PBL, Project-Based Learning)或“探究式学习”(Inquiry-Based Learning)模块:例如学生组成小队,解决“校园垃圾如何减量”“本地交通拥堵问题”这类真实觉得有意义的问题。
3. 在考试成绩压力下,仍可培养“作品/能力”指标
- 虽然中国教育环境考试仍重要,但瓦格纳建议不要让成绩成为唯一评价标准,而应加入“学生作品集”“能力展示”“反思日志”等。 Pioneer+1
- 建议: 家长帮助孩子建立一个“成长档案”或“作品集”,不管是实体档案夹还是数字文档:记录孩子做过的探索、小项目、问题解决、迭代改进、失败教训。 学校可在评价系统中增设“探究任务”“项目展示”“协作与创新能力”评价,而不仅仅是期末考试分数。 教师和家长应告诉孩子:成绩固然重要,但“你做的这个项目”“你改进的这个算法”“你设计的这个模型”“你团队解决问题的经历”也非常有价值。
4. 与 AI 工具共舞:教学/辅导中将人工智能视为“工具”,而非“对手”
虽然瓦格纳未专门就 AI 工具在中国环境的使用展开大量细节,但基于他“能力高于记忆”“做什么比知道什么重要”的观点,我们可以延伸:
- 建议: 家长和教师教孩子“如何使用 AI 工具”而不仅“避免 AI”:例如用 ChatGPT / 智能搜索辅助资料、写作初稿、编程调试,再由孩子做判断、改写、深化。 强调“人做”的部分:定义问题、设计方案、判断机器输出、反思改进。这些是 AI 难以完全替代的。 在家庭教育或课堂上加入“AI 素养”模块:比如让孩子探讨“这个 AI 生成答案的假设是什么?”、“我如何验证这个 AI 的回答?”、“我能在哪里补充 AI 没考虑到的因素?” 鼓励孩子将 AI 作为“合作者”而不是“竞争者”:例如“我先用 AI 生成一版,再我改版本、再我做展示/改进”。
三、实践建议汇总清单
下面是一个简化版给家长/教师操作的清单,可打印或贴在家庭学习区:
- 给孩子每周固定探索/玩耍时间(建议 1–2 小时)
- 保持一份“问题日记”:孩子每天或每周写 1 – 3 个“我想知道/我想解决/我好奇”的问题(瓦格纳建议)。 Pioneer
- 设计至少一个跨学科小项目:发现问题 →查资料 →做模型/方案 →反思改进
- 建立并维护一个“作品集(Portfolio)”或“成长档案”:记录探索、失败、改进、成果
- 教孩子使用 AI 工具,并设定“人做判断与改进”环节
- 在评价孩子学习成果时,不只看分数,还看“我发现了什么”“我改进了什么”“我为谁做了什么”“我用了哪些技能”
- 对孩子讲:失败不是终点,而是学习、创新的一环;尝试比不做更有价值
- 教师/家长自身也要转型:从“告诉答案”→“引导提问”“陪伴探索”“共建路径”
Comments (0)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