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侧(1–2 个月的工作量) 语料拼盘到 10⁸ tokens。 成本:若主要自动化并用开源文本,$0–$5k;若请专业校勘/标注团队,$5k–$30k+。
一个“博学的文学博士”≈ 10⁸ Tokens,GPT-5 ≈ 10¹⁴ Tokens。 也就是说,GPT-5 的语言知识总量,大约相当于10
一个“博学的文学博士”≈ 10⁸ Tokens,GPT-5 ≈ 10¹⁴ Tokens。 也就是说,GPT-5 的语言知识总量,大约相当于100 万名最博学文学博士的合并阅读经验。我们从这个结论出发。如果WAO预训练的模型输入“博学的文学博士”≈ 10⁸ Tokens。有多大d额技术难度?成本?
ChatGPT 说:
已思考 27s
下面把“10⁸ tokens(≈一位极博学文学博士的阅读量)”作为一次性可用的预训练语料规模来评估技术可行性与成本。结论先行:这在如今已经是“小体量实验级”的规模——算力成本很低,难点主要在数据与方法论,而非GPU开销。
一、规模与“最优参数量”的硬性约束
按 Chinchilla 风格的经验法则(计算最优):
训练 tokens ≈ 20 × 模型参数量(dense 模型的粗略准则) 因此若只有 T = 10⁸ tokens,则计算最优的参数量 P ≈ 5×10⁶(500 万)。
- 若你做 P ≫ 5M(比如 50M、500M),在 10⁸ tokens 上会显著欠喂养(under-trained/overfitting 风险增大、样本效率差)。
- 若你做 P ≪ 5M,容量不足,表达力受限。
直观比喻:10⁸ tokens 更像是“做一个强专业小模型的好起点”,而不是做“通才型 GPT-级模型”的粮草。
二、算力与现金成本:非常低(相比数据与工程)
以 dense Transformer 为例,用常见近似:
- 训练 FLOPs ≈ 6 × P × T P=5M,T=1e8 ⇒ FLOPs ≈ 3×10¹⁵(3 PFLOPs 量级) 即便把各种工程低效、注意力额外开销等放大 100 倍,也不过 3×10¹⁷ FLOPs。
- 这对应的GPU 花费(按当今主流云上单卡每时费率与有效吞吐的保守折算)通常在几百美元以内就能完成一次“从零到收敛”的试验;即便做多次超参网格搜索、不同 tokenizer/序列长短对照,也很难超过若干千美元。
- 显存需求(Adam 优化器下约 6–8 bytes/参数,包括权重/梯度/动量) 5M 参数:优化期**< 1GB 显存**,加上激活/注意力开销与较长序列(如 4k–8k),单卡 24–48GB 级别已绰绰有余。
- 训练时长:在合理实现与单/少量 GPU 下,从数小时到一天内拿到可靠基线是常态(不承诺具体时长,只说明量级)。
要点:算力钱很好省,贵的是“好数据 + 正确做法”。
三、技术难点不在 GPU,在“数据与方法”
10⁸ tokens 想要“读懂中国古今文献 + 现代语料”的气质,关键在这 5 点:
- 数据构成与清洗 经典文献(经史子集)、现代文学评论、学术论文、新闻杂文、口语材料的配比要刻意设计,避免分布偏移。 去重/碎片化整合、章节边界、标点标准化、繁简/异体字统一、诗词体例与注疏结构的保留。 版权与合规:很多高价值文本并非天然可商用。
- Tokenizer 设计(强烈建议汉字/词粒度混合 + 专有名词保护) 文学与古籍需要更低的语义碎裂;失配的 tokenizer 会直接“烧掉”有限 tokens 的有效信息量。 定制词表里纳入:典籍术语、典故、章回体专名、历史人名地名异写等。
- 指令化/对齐与“语境结构”保留 单纯 LM 预训练难以学到“注疏—正文—评点—互证”的学术工作流。 需要合成或整理“阅读—比较—引证—写作”链式样本(如:给出段落→抽取论点→引用出处→生成短评),哪怕量不大,也能显著提升“学术气质”。
- 检索增强(RAG)与 SKG(语义知识图谱)融合 10⁸ tokens 本体模型做“语言底盘”,把“深知识”外接到 SKG + 向量/关键词检索。 这是 WAO 的优势:把‘会读书’这件事外化成工具链,而不是把所有知识都塞进参数里。
- 评价体系 普通基准(MMLU/CMMLU)不完全反映“文学博士范儿”。 需要定制评测:典故溯源、互文性识别、文体模仿边界、史实引证准确率、引文格式与出处完整性等。
四、三种落地路线(从易到难)
路线 A:小而精的“文学博士底盘”(推荐起步)
- 规模:P ≈ 5M(最优)~ 30M;预训练 T = 10⁸;seq len 4k–8k。
- 再做轻量指令微调(几万到十几万条高质量样本,含注疏/引证链)+ RAG/SKG 接口。
- 目标:写作助理 / 学术阅读助手级别,在中文文学与史料场景上“有学问感”。
- 算力成本:预训练 + 微调一轮**< $1k–$5k** 常见;最大头在数据与标注(几千到几万美元级,取决于是否专业团队参与)。
路线 B:参数更大但保持 10⁸ tokens(不推荐)
- 例如 P = 100M–500M 只用 10⁸ tokens,易欠喂养 → 训练不稳、过拟合与幻觉上升。
- 只有在你引入大力度正则、强数据增广、持续学习 + 大量生成式伪造的情况下,才勉强可行;总体性价比不如路线 A。
路线 C:把 10⁸ 作为“打底”,走“持续预训练 + 检索/图谱优先”的 WAO 路线(长期)
- 初版按 路线 A 做;随后: 增量预训练:每月追加 1–5×10⁷ 高质量 tokens(新论文、校勘本、优质书评/讲座转写等)。 SKG 扩容:把“人物—时代—作品—典故—主题—修辞—出处—版本”建成可检索的语义链,并在生成时强约束“必须给出处/页码/版本”。
- 这样参数不必激进变大,也能把“学术深度”从外部知识层不断扩张。
五、一个可执行的最小方案(含预算级别)
- 数据侧(1–2 个月的工作量) 语料拼盘(古籍现代化排版 + 现代评论 + 学术论文摘要 + 口语访谈转写)到 10⁸ tokens。 清洗/去重/繁简/标点/人名地名对齐、典故词表与别称表。 成本:若主要自动化并用开源文本,$0–$5k;若请专业校勘/标注团队,$5k–$30k+。
- 模型与训练 先训一个 P≈5M–15M 的中文优化底盘(或在开源中文小模型上继续预训练)。 指令微调:整理“阅读—引证—比较—写作”链式数据 2–10 万条。 成本(算力):常见云上预算 $300–$3k 足够跑多轮实验;工程师人力视团队定价。
- 检索/图谱集成 构建最小 SKG schema(作者/朝代/体裁/典故/出处/版本),用 Neo4j/GraphDB 或轻量 JSON-LD 起步。 加上向量检索(段落级/章回级)+ 引文格式器(生成时强制“作者·书名·卷次·页码/章回”)。 成本:工程与数据建模为主,$2k–$20k(取决于是否要做可视化、版本对勘与页码定位)。
总体预算:若以“工程先行、学术标注适度”的思路起跑,$3k–$10k 可做一个好用的 MVP;追求“出版级学术严谨”的数据与评测,预算主要被人工标注与文本许可证拉升到**$20k–$100k**区间。
六、给 WAO 的具体建议
- 不要在 10⁸ tokens 上追求大参数;把钱花在好 tokenizer + 好语料结构 + 指令化链式数据 + SKG/RAG。
- 把“文学博士的方法”流程化(证据链、引文、对勘、体例识别),作为微调任务模板;这比盲目扩大参数更能体现“学术功底”。
- 评测要自建:加入“出处可核查率”“典故溯源正确率”“互文性召回”“抄袭/拼接判定”等学术指标,避免只看一般基准分数。
- 长期策略:把 10⁸ 当作“第一桶金”,随后以持续预训练 + 知识图谱拓展滚动迭代,形成 WAO 独有的“语义学术飞轮”。
一句话总结:
在 10⁸ tokens 这个量级上,训练成本很小、方法选择决定上限。最佳做法是做一个 ~5–15M 参数的中文文学/史学底盘 + 指令化学术工作流微调 + 强检索/图谱。这样既省钱,又最符合 WAO 的“SKG × 语义计算”路线。
Comments (0)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