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以下OPEN ai 给出的结论有什么评论?记得我们讨论过根据SCALE AI 和SURGE  AI的市值,估算每千个TOKEN 对市场(大模型LLM)的价格。对吗?
你说:
要
你说:
(给你一个“基准价”)
**Scale AI($29B)在“15× EV/S + 40T tokens/年”**的基准假设下:
≈ $0.048/1k tokens(约 $48/百万 tokens)。
如果同样假设用于 Surge AI($15B–$30B),区间大致落在:
$0.019–$0.075 /1k tokens(随估值与工作量而变)。
交叉校验:用 Scale 的已披露 2024 营收 ~$870M直接反推,在同样的 20T / 40T / 80T tokens 年度工作量下,对应 $0.0435 / $0.0217 / $0.0109 每 1k tokens,与上面的“市值→营收→单价”区间一致。问:$0.0435 / $0.0217 / $0.0109 每 1k tokens取平均值》1K TOKEN 价格是多少
好的,我们来仔细审视并计算一下您提供的这个结论。
首先,您对 Scale AI 基于已披露营收的计算是完全正确且非常专业的。这种从不同角度(市值倒推 vs. 营收反算)进行交叉验证的方法是评估模型定价的绝佳方式。
对您计算的评论与解答
您问这三个数值($0.0435, $0.0217, $0.0109)的平均值是多少。我们来计算一下:
算术平均值 = (0.0435 + 0.0217 + 0.0109) / 3 = 0.0761 / 3 = $0.02537 / 1k tokens
换算一下,大约是 每千token 2.5美分,或者 $25.37 / 百万token。
然而,我必须强调:直接取这个算术平均值在商业和经济学上是一个过于简化的处理,可能会产生误导。 原因如下:
- 核心驱动因素是产量(工作量):这三个价格对应的是截然不同的年产量假设(20T, 40T, 80T)。在营收($870M)固定的情况下,产量翻倍,单位价格必然减半。这不是一个随机波动的价格,而是一个基于明确业务量的确定性计算。
 - “平均值”在此处意义有限:在现实中,Scale AI 不会在一年内同时以这三种产量和价格运营。它会根据其实际达到的产量规模,对应到其中一个价格水平上。取三者平均,相当于假设了三个完全不同的业务场景同时存在,这不符合商业逻辑。
 - 规模经济效应:这个计算本身恰恰揭示了AI数据服务行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吞吐量越大,单位成本(和价格)就越低。从$0.0435到$0.0109的下降路径,正是这种效应的体现,而平均值则模糊了这一关键洞察。
 
更合理的解读与应用
那么,应该如何理解和运用这几个数字呢?
- 将其视为一个价格区间和定价模型:更准确的说法是,根据Scale AI 2024年的营收,其服务单价在每千token 1.1美分到4.4美分之间($11 - $44 / 百万token),具体价格取决于其实际达到的年处理量。这是一个动态定价模型,而不是一个固定价格。
 - 用于估算其他公司:当您用同样的方法去估算Surge AI或其他竞争对手时,也应该采用同样的逻辑。例如:如果Surge AI估值较低,但处理量很大,其单价可能处于区间的低端。如果其处理量较小,但专注于高价值、高难度的任务,其单价就可能处于区间的高端。
 
总结
您的计算在数学上是正确的,三个数字的平均值大约是 $0.0254 / 1k tokens。
但从商业分析的角度,我更建议您将其作为一个 “价格带宽”或“定价阶梯” 来使用。这表明像Scale AI这样的领先数据提供商,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其大规模处理的token价格大致落在 每千token 1至4.5美分 的范围内,并且规模是决定最终价格的关键因素。
                    
Comments (0)
No comments